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劳动者如何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

时间:2025-09-14 16:53:13 来源: 作者:

   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劳动者如何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

  在就业市场中,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律责任,以“口头约定”“试用期不签合同”等理由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甚至在发生纠纷时以“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否认劳动者权益。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司法实践,未签劳动合同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无法维权。本文通过云南A医院未签劳动合同被裁决支付赔偿的典型案例,结合2025年最新法律动态,解析劳动者在未签合同被辞退时的维权路径与法律启示。

  一、典型案例:未签合同被辞退,劳动者如何逆袭?

  案例回顾

  2023年12月,张三入职云南A医院担任护士,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仅通过口头约定工作内容与薪资。2024年5月,医院以“业务调整”为由口头辞退张三,且未支付任何经济补偿。张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主张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及违法辞退赔偿金。仲裁庭经审理认定:

  劳动关系成立:张三提供的工资流水、考勤记录、工作证及同事证言,足以证明其与医院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双倍工资差额:医院未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签订合同,需支付2024年1月至5月共5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合计25.000元(月工资5.000元×5个月);

  违法辞退赔偿:医院无法证明辞退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如严重违纪)或第40条(如客观情况重大变化),构成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10.000元(5.000元×1个月×2倍)。

  最终,仲裁庭裁决医院支付张三共计35.000元赔偿。

  二、法律解析:未签合同被辞退的维权核心

  (一)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需支付双倍工资,最长支付11个月。

  计算规则:以劳动者实际工资为基数,扣除已支付部分后,额外支付1倍工资。例如,月工资8.000元,工作6个月未签合同,双倍工资差额为40.000元(8.000元×5个月,第1个月不计入)。

  时效限制:劳动者需在知道权益受损之日起1年内申请仲裁,否则可能丧失胜诉权。

  (二)违法辞退的赔偿金标准

  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辞退符合法定情形(如《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40条),则构成违法解除,需支付赔偿金。

  计算公式: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

  示例:劳动者工作2年3个月,月工资6.000元,违法辞退赔偿金为30.000元(6.000元×2.5个月×2倍)。

  (三)举证责任:劳动者的“证据链”构建

  在未签合同纠纷中,劳动者需承担初步举证责任,证明劳动关系存在及辞退事实。关键证据包括:

  工资支付记录:银行流水、微信转账记录等;

  工作证明:工作证、工服、名片、门禁卡;

  考勤记录:指纹打卡记录、钉钉打卡截图;

  沟通记录:辞退通知、微信聊天记录、录音录像;

  证人证言:同事、客户等第三方证明。

  三、维权路径:从协商到诉讼的全流程指南

  (一)协商调解:低成本解决纠纷

  劳动者可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差额及赔偿金。若协商无果,可向企业工会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二)劳动监察投诉:快速启动行政程序

  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用人单位补签合同、支付工资差额及赔偿金。劳动监察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整改,并处以罚款(如未签合同罚款每人500-1.000元)。

  (三)劳动仲裁:维权的核心环节

  若投诉未果,劳动者需在1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流程包括:

  提交材料: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证据清单及证据材料;

  立案受理:仲裁委在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开庭审理:双方举证、质证,仲裁庭调解或裁决;

  结果执行:用人单位拒不履行裁决的,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四)一审诉讼:仲裁后的救济途径

  若对仲裁结果不服,劳动者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全面审查证据,作出最终判决。

  四、启示与思考:如何避免“未签合同”陷阱?

  (一)劳动者:增强法律意识,主动留存证据

  入职时要求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岗位、薪资、试用期等条款;

  日常工作中保留证据,如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沟通记录;

  遭遇侵权时及时咨询律师,避免错过仲裁时效。

  (二)用人单位:合规用工,降低法律风险

  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签订书面合同,避免支付双倍工资;

  辞退员工时依法履行程序,如提前30日通知、支付经济补偿;

  建立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考勤、工资支付等流程。

  (三)社会层面:加强普法宣传与执法监督

  劳动部门定期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

  加大对违法用工的处罚力度,形成“不敢违”的法治环境;

  推广电子劳动合同,降低合同签订成本,提高合规率。

  结语:法律是劳动者最坚实的后盾

  未签劳动合同被辞退的纠纷,本质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法律意识的博弈。通过张三的案例可见,只要劳动者掌握法律武器、构建完整证据链,完全能够逆袭维权。而用人单位若忽视合规用工,终将面临法律制裁。在法治社会,尊重法律、敬畏规则,才是企业与劳动者共赢的基石。

上一篇:遗嘱有效期法律解析:永久有效背后的时效限制与司法实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