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施工合同无效后的工程款索赔路径:法律实务与司法实践深度解析

时间:2025-09-15 16:58:42 来源: 作者:

   施工合同无效后的工程款索赔路径:法律实务与司法实践深度解析

  据统计,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无效施工合同案件中,承包方工程款索赔成功率仅为58.3%。本文结合《民法典》第793条及《建工解释(一)》最新规定,系统梳理无效合同下的工程款索赔路径。

  一、无效合同认定标准:五类典型情形解析

  资质瑕疵型无效

  无资质承包:依据《建筑法》第26条,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的,合同无效

  超越资质等级:如二级资质企业承揽超高层建筑(高度≥200米)

  资质挂靠:典型表现为"名义承包人收取管理费,实际施工人组织施工"

  程序违法型无效

  应当招标未招标:根据《招标投标法》第3条,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必须招标

  中标无效情形:包括串通投标、弄虚作假等六类行为

  未办理施工许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第12条,未取得许可证擅自施工的,合同无效

  内容违法型无效

  违法分包:将主体结构施工分包给无资质单位

  转包:承包单位未在施工现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

  低于成本价中标:违反《招标投标法》第41条禁止性规定

  二、工程款索赔的五大法律路径

  质量合格优先原则

  根据《民法典》第793条,工程验收合格是索赔前提。在某医院迁建项目纠纷中,承包方虽未取得资质,但因工程质量经鉴定合格,法院判决发包方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2.8亿元。

  实际施工人突破相对性

  挂靠施工:发包人明知挂靠的,实际施工人可直接起诉发包人

  转包分包:末端实际施工人可在发包人欠付工程款范围内主张权利

  典型案例:某安置房项目,实际施工人通过代位权诉讼追回工程款1.2亿元

  结算协议独立性原则

  双方签订的结算协议不受主合同无效影响。在某商业综合体项目纠纷中,尽管总承包合同无效,但法院认定双方签订的《工程结算确认书》有效,判决发包方支付结算款3.6亿元。

  发包人过错追责

  未取得规划许可:导致合同无效的,发包方需赔偿承包方停工损失

  擅自使用工程:视为验收合格,应支付全部工程款

  典型判例:某工业园区项目,发包方未经验收擅自使用,被判支付工程款及利息共计1.8亿元

  工程交付使用推定

  工程交付后发包人未提出质量异议的,视为质量合格。在某住宅小区项目纠纷中,承包方虽未提供竣工验收报告,但因发包方已实际入住3年,法院判决支付剩余工程款9800万元。

  三、索赔证据体系构建:三阶证据链模型

  权属证据链

  挂靠协议:明确工程实际承包人

  投标文件:证明项目来源及中标情况

  授权委托书:证实发包方授权范围

  履职证据链

  施工日志:记录每日施工内容及人员设备投入

  监理例会记录:证明工程进度及质量问题处理

  工程联系单:固定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事实

  结算证据链

  阶段性结算文件:每月或每季度签订的结算确认书

  最终结算协议:双方盖章确认的结算总表

  催款函件:证明承包方主张权利的时效连续性

  四、风险防控与救济策略

  事前预防机制

  资质核查:通过"四库一平台"查询企业资质真伪

  合同审查:采用住建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担保设置:要求发包方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

  事中管控措施

  过程结算: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制度,定期确认已完成工程量

  签证管理:建立"三方签证"制度(建设、施工、监理)

  资金监管:设立共管账户,确保工程款专款专用

  事后救济路径

  协商调解:优先通过行业协会或调解机构解决争议

  财产保全:及时申请诉前财产保全,防止发包方转移资产

  优先受偿权:在法定期限内主张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

  结语:无效合同治理的法治化进路

  随着《建工解释(二)》的立法调研启动,无效合同治理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强化资质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二是完善结算规则,推广"过程结算+审计监督"模式;三是优化救济程序,设立建设工程纠纷专门审判庭。承包企业需构建"法律合规+证据管理+争议解决"的三维防控体系,在遵循法治轨道上实现权益最大化。

上一篇:承包工程合同签订避坑指南:从条款设计到法律风险防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