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债权继承新规解读:2025年《民法典》下如何合法分割遗产中的债权?

时间:2025-09-16 16:21:53 来源: 作者:

   债权继承新规解读:2025年《民法典》下如何合法分割遗产中的债权?

  债权作为财产性权利,能否纳入遗产范围?继承人如何主张债权?2025年《民法典》继承编修正案对债权继承规则作出系统性调整,本文将从法律定性、程序要求、实务风险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揭示操作要点。

  一、债权继承的法律定性:从“可继承性”到“专属性排除”

  根据《民法典》第1122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债权等财产权益。债权继承需满足三项核心要件:

  合法性:债权需基于合法合同、侵权赔偿等产生,非法债权(如赌博债务)不受保护;

  非人身专属性:排除基于扶养、赡养、继承等特定身份关系产生的债权(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费请求权);

  未被遗嘱排除:若被继承人在遗嘱中明确约定债权不纳入继承范围,则从其约定。

  典型案例:2025年上海某法院审理的李某遗产案中,被继承人生前借给朋友50万元并签订借款合同,法院认定该债权属于合法财产,判决由继承人按法定份额继承。

  二、2025年新规亮点:债权继承程序的三大突破

  通知义务的明确化

  继承人需在知道债权存在后30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债务人债权继承事实;

  债务人不得以“不知继承”为由拒绝履行,否则继承人可依据《民法典》第535条行使债权人代位权。

  担保权益的自动承继

  若债权附有抵押、质押等担保,继承人无需重新办理登记即可承继担保权益;

  担保人不得以“债权人变更”为由主张免责,但继承人需在主债权诉讼时效内行使权利。

  债权分割的灵活性

  允许继承人通过协议分割债权,如按份额分配或约定由一人继承后向其他继承人支付对价;

  分割协议需经债务人书面同意,否则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三、实务风险与应对策略

  债权真实性争议

  风险场景:债务人否认债权存在,或主张已清偿;

  应对方案

  提交债权凭证原件(如借款合同、转账记录);

  申请法院向金融机构调取资金流水,证明债权发生;

  通过录音、聊天记录等补强证据,证明债务人承认债务。

  债务人抗辩权行使

  风险场景:债务人以“诉讼时效届满”“履行不能”等为由拒绝履行;

  应对方案

  核查债权诉讼时效,若未届满则及时起诉;

  若债务人主张履行不能,要求其提供破产、吊销等证明材料。

  多份遗嘱冲突处理

  风险场景: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多份遗嘱,对债权处分存在矛盾;

  应对方案

  依据《民法典》第1142条,以最后一份有效遗嘱为准;

  若遗嘱均无效,则按法定继承处理,继承人平均分配债权份额。

  四、特殊债权类型的继承规则

  夫妻共同债权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债权,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继承时需先析出一半份额归配偶所有,剩余部分作为遗产分配。

  按份债权

  若债权人为多人且份额明确(如联名投资债权),继承人按被继承人份额继承;

  需注意:按份债权人不得单独处分全部债权,需与其他共有人协商。

  未到期债权

  继承人可继承债权请求权,但需等待履行期届满后主张权利;

  若债务人同意提前履行,继承人可接受并主张权利。

  五、典型案例解析:债权继承中的“陷阱”与“破局”

  案例背景:张某生前借给王某100万元,约定2026年还款。2025年张某去世,其子张小某主张继承债权,但王某以“债务未到期”为由拒绝履行。

  法律分析

  债权合法有效,且无专属性,属于可继承遗产;

  继承人不因债权未到期而丧失权利,但需等待履行期届满;

  若王某存在预期违约行为(如转移财产),张小某可依据《民法典》第578条提前主张权利。

  处理结果:法院判决王某需在2026年还款,但要求其提供等值财产作为担保,保障继承人权益。

  结语:债权继承需兼顾“权利主张”与“风险防控”

  2025年《民法典》继承编修正案为债权继承提供了更清晰的规则框架,但实务中仍需警惕真实性争议、债务人抗辩等风险。继承人应做到:

  提前固定债权证据(如合同、流水、沟通记录);

  及时履行通知义务,避免债务人转移财产;

  善用新规中的担保承继、代位权等工具,维护自身权益。

  债权继承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继承人理性与智慧的考验——唯有在合规框架内主张权利,才能让遗产真正成为亲情的延续,而非纠纷的源头。

上一篇:房产证复印件能否成为遗产争夺的“制胜法宝”?法律视角下的证据效力解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