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开发商合同欺诈的识别与法律应对

时间:2025-09-28 15:23:35 来源: 作者:

   开发商合同欺诈的识别与法律应对

  一、合同欺诈的常见情形与法律定性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开发商合同欺诈包括以下情形:

  虚假宣传:如承诺“学区房”却未兑现,或虚构配套设施;

  隐瞒关键信息:如未告知房屋已抵押、查封或存在质量问题;

  伪造证件:如使用假冒的预售许可证、规划许可证;

  一房二卖:将已售房屋再次出售给第三方。

  法律依据延伸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欺诈的,应按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金额为购买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三倍;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维权四步法:从证据固定到法律追责

  1. 证据固定:构建完整证明链

  书面证据:购房合同、补充协议、宣传资料;

  电子证据:微信聊天记录、录音录像、广告视频;

  第三方证据:规划部门公示信息、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记录;

  损失证明:中介费发票、律师费支付凭证、房价波动数据。

  2. 行政投诉:启动政府调查程序

  向当地住建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要求查处开发商违法行为。例如,某开发商因虚假宣传被处以罚款,并责令限期整改。

  3. 民事诉讼:主张解除合同与赔偿

  诉讼请求设计

  撤销购房合同(《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

  返还购房款及利息(《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赔偿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如中介费,间接损失如房价差价);

  惩罚性赔偿(符合条件时可主张不超过已付房款一倍的赔偿)。

  案例参考:某购房者因开发商隐瞒房屋抵押事实,法院判决撤销合同,开发商返还房款及利息,并赔偿房价上涨损失20万元。

  4. 刑事报案:追究合同诈骗罪责任

  若开发商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行为,且数额较大(如诈骗超50万元),可向公安机关报案。例如,某开发商通过伪造预售许可证骗取购房款,被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三、风险防范与谈判技巧

  1. 签约前审查要点

  核查开发商五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

  登录当地住建局官网查询项目备案信息;

  委托律师审查合同条款,重点关注违约责任、交付标准、质量保修等条款。

  2. 谈判策略

  录音取证:与开发商沟通时明确询问关键信息(如“房屋是否抵押”),并保留录音;

  书面确认:对开发商口头承诺,要求出具书面说明并盖章;

  分期付款:约定按工程进度支付房款,降低资金风险。

  3. 替代性纠纷解决(ADR)

  调解:通过消费者协会或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

  仲裁:若合同约定仲裁条款,可向指定仲裁机构申请快速裁决。

  四、最新司法政策导向

  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修订)》明确:

  开发商故意隐瞒房屋已出售事实,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的,购房者可主张不超过已付房款两倍的赔偿;

  虚假宣传涉及学区、交通等核心卖点的,法院可推定开发商存在重大过失;

  购房者主张惩罚性赔偿的,不再要求以“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为前提。

  结语

  面对协议不合理或开发商欺诈,受损害方需把握“证据为王、时效为限”的原则,通过协商、投诉、诉讼等多维路径维护权益。2025年司法实践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购房者应善用法律武器,在签约前审慎审查,在纠纷后及时行动,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上一篇:协议显失公平如何维权?法律路径与实操指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