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侵犯知识产权撤案条件深度解析:从立案到撤案的法律边界

时间:2025-10-09 15:28:59 来源: 作者:

   侵犯知识产权撤案条件深度解析:从立案到撤案的法律边界

  2025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的联动实施,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撤案条件作出更严格的限定。结合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发布的第22号指导案例,本文系统梳理撤案的六类法定情形,揭示司法实践中“情节显著轻微”与“追诉时效”的认定标准。

  一、法定撤案情形之一:告诉才处理案件的撤回

  (一)适用范围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若被害人未告诉或撤回告诉,公安机关应撤案。目前,我国刑法中明确告诉才处理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仅涉及“假冒专利罪”中的特定情形。

  (二)司法实践

  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2025年办理的“某公司假冒专利案”中,被害人出具书面谅解书并撤回告诉,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公安机关撤案。

  二、法定撤案情形之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

  (一)时效期限

  根据《刑法》第87条,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追诉时效期限为:

  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的,过5年;

  法定最高刑5年以上不满10年的,过10年;

  法定最高刑10年以上的,过15年。

  (二)时效中断与延长

  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期限从后罪之日起计算。例如,某企业2020年实施假冒注册商标行为,2025年又实施相同犯罪,前罪追诉期限从2025年起重新计算。

  三、法定撤案情形之三:情节显著轻微的认定

  (一)认定标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情节显著轻微需同时满足:

  主观恶性小;

  客观危害小;

  社会影响小。

  (二)典型情形

  初犯偶犯:首次实施侵权行为,且主动停止;

  数额接近起罚点:非法经营额接近20万元但未达;

  及时补救:侵权后主动赔偿权利人损失并取得谅解。

  案例:杭州市余杭区法院2025年判决的“某网店侵犯著作权案”中,被告人首次销售盗版电子书,非法经营额18万元,案发后主动下架商品并赔偿权利人5万元,法院认定情节显著轻微,公安机关撤案。

  四、法定撤案情形之四:特赦令的适用

  (一)特赦范围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罪犯可予特赦。但实践中,特赦主要针对非暴力犯罪中的老年犯、病残犯。

  (二)操作流程

  罪犯本人或亲属提出申请;

  监狱审核并报省级监狱管理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审查;

  总统签署特赦令。

  五、法定撤案情形之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

  (一)处理原则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公安机关应撤案,已起诉的检察院应撤回起诉,已判决的法院应终止审理。

  (二)例外情形

  若死亡前已查实犯罪所得,可依法追缴。例如,某企业实际控制人死亡后,公安机关仍可对其名下用于犯罪的资金账户进行冻结、划扣。

  六、法定撤案情形之六:其他法定免责事由

  (一)外交豁免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人员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追究刑事责任。

  (二)立法豁免

  根据《专利法》第69条,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需停止侵权。若符合该情形且未造成重大损失,公安机关可撤案。

  七、撤案后的法律后果

  (一)行政处罚衔接

  撤案不意味着免责,公安机关可将案件移送行政机关处罚。例如,某企业因情节显著轻微被撤案后,市场监管部门仍可对其作出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二)民事赔偿责任

  撤案不影响权利人提起民事诉讼。在“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案”中,公安机关撤案后,权利人通过民事诉讼获赔200万元。

  八、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

  (一)“情节显著轻微”的证明责任

  实践中,被告人常主张“情节显著轻微”,但需提供充分证据。例如,在“某网店销售假冒品牌鞋案”中,被告人主张仅销售3双假鞋,但公安机关查实其进货记录显示销售50双,法院未采纳其主张。

  (二)追诉时效的起算点

  对持续实施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追诉时效从最后一次实施之日起计算。例如,某企业自2020年起持续生产假冒商品,2025年被查获,追诉时效从2025年起算。

上一篇:离婚房产分割全解析:从产权认定到司法裁量的法律路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