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公司破产拖欠劳动报酬:法律责任、维权路径与实务指引

时间:2025-11-03 16:52:49 来源: 作者:

   公司破产拖欠劳动报酬:法律责任、维权路径与实务指引

  一、破产清偿顺序:职工工资的优先地位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113条,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按以下顺序清偿:

  破产企业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

  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若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则按比例分配。例如,2025年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某电子公司破产案”中,破产财产总额为500万元,职工工资债权总额为800万元,法院按62.5%的比例向职工分配财产。

  二、恶意欠薪的刑事责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276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数额较大(一般指1万元以上),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典型案例

  2025年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某服装公司案”中,被告法定代表人张某在公司破产前转移资产至境外,拒不支付职工工资200万元,经劳动监察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履行。法院认定张某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50万元。

  三、职工维权核心路径:从行政投诉到司法救济

  行政投诉与劳动仲裁

  职工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实务操作

  收集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公司催讨工资的沟通记录;

  申请仲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执行程序:若公司拒不履行仲裁裁决,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破产程序中的债权申报

  若公司进入破产程序,职工无需申报工资债权,由管理人调查后列出清单并公示。职工对清单有异议的,可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实务提示

  关注管理人公告,及时核对债权清单;

  保留与破产企业的劳动关系证明,避免因证据缺失导致债权不被认定。

  刑事报案与公益诉讼

  若公司负责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职工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外,检察机关可对恶意欠薪案件提起公益诉讼,要求企业及负责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典型案例

  2025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某建筑公司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针对公司拒不支付300名职工工资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及赔偿金,法院支持全部诉求。

  四、实务风险提示与应对策略

  证据固定风险

  未保留工资条、劳动合同等材料,可能导致仲裁或诉讼败诉。建议职工通过银行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方式固定证据。

  时效过期风险

  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若超过时效起诉,法院将驳回诉求。建议职工在知道权利被侵害后尽快主张权利。

  执行不能风险

  若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职工可能面临“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困境。建议职工在仲裁或诉讼阶段申请财产保全,冻结公司账户或等值财产。

  五、典型案例分析:司法裁判尺度与启示

  案例1:破产程序中职工债权的优先性

  2025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的“某化工公司破产案”中,法院认定职工工资债权优先于普通债权,按100%比例清偿,而普通债权清偿率仅为30%。该案明确了职工债权在破产程序中的优先地位。

  案例2:恶意欠薪的刑事处罚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某餐饮公司案”中,被告法定代表人李某在公司破产前隐匿资产,拒不支付职工工资150万元,经劳动监察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履行。法院认定李某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0万元。

  六、企业合规建议:避免恶意欠薪的法律风险

  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企业应设立工资专用账户,确保职工工资按月足额支付。对于经营困难的企业,可与职工协商延期支付,并签订书面协议。

  完善破产预警与清算程序

  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前,应委托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算审计,确保债权债务清晰。若选择破产清算,应优先清偿职工工资及社保费用。

  避免刑事责任风险

  企业负责人不得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报酬。若确实无力支付,应主动与职工协商,并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

  七、结语:法律框架下的劳资关系平衡

  公司破产拖欠劳动报酬,既涉及民事赔偿责任,也可能触犯刑事法律。职工需通过行政投诉、劳动仲裁、破产债权申报等路径维护权益,而企业应通过管理避免法律风险。2025年《强制注销公司登记制度实施办法》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退出市场的监管,为职工权益保护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建议企业与职工共同遵守法律,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上一篇:公司注销后债权人维权指南:法律路径与实务操作全解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