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劳动仲裁中劳动者可主张的法定赔偿与权益清单

时间:2025-05-12 10:55:07 来源: 作者:

   劳动仲裁中劳动者可主张的法定赔偿与权益清单

  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劳动者除可主张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外,还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主张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加班费、工伤赔偿等8类法定权益。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司法实践与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劳动者在劳动仲裁中可主张的核心权益及其计算标准。

  一、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最长可主张11个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最长计算周期为11个月。例如,某劳动者入职后未签订劳动合同,工作13个月后离职,可主张第2个月至第12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

  关键证据:工资流水、考勤记录、工作成果证明(如邮件、工作文件)。

  司法实践:若用人单位主张“已口头约定合同条款”,法院通常不予采信,除非能提供劳动者签字确认的《岗位说明书》等替代性证据。

  二、经济补偿金:N+1标准的适用与计算

  法定情形下的N倍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经济补偿金(N为工作年限):

  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且用人单位存在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缴纳社保等过错;

  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如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解除合同;

  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条件续订合同但劳动者拒绝。

  计算方式:经济补偿金=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不足6个月支付0.5个月)。

  N+1的例外情形

  若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解除合同,且未提前30日书面通知劳动者,需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例如,某劳动者工作2年零8个月,用人单位以“经营困难”为由解除合同且未提前通知,劳动者可主张3个月工资(2.5个月经济补偿+1个月代通知金)。

  三、违法解除赔偿金:2N标准的适用边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需按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支付赔偿金。常见违法情形包括:

  无正当理由单方辞退(如“末位淘汰”);

  解除程序违法(如未通知工会);

  解除依据不成立(如以“严重失职”为由但无证据)。

  案例:某公司以“业绩不达标”为由辞退员工,但未能提供量化考核标准,法院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判令支付赔偿金(工作4年,按8个月工资计算)。

  四、加班费:法定标准与举证责任

  加班费计算基数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加班费应以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为基数计算:

  工作日加班:1.5倍工资;

  休息日加班:2倍工资(可调休或支付);

  法定节假日加班:3倍工资。

  基数争议:若劳动合同仅约定基本工资,劳动者可主张以“实际到手工资”为基数。例如,某劳动者合同约定基本工资3000元,但每月实发工资含绩效、补贴等共计8000元,加班费应按8000元计算。

  举证责任分配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劳动者需初步证明加班事实(如考勤记录、加班通知),用人单位若否认则需提供反证(如门禁记录显示未加班)。

  五、未休年休假工资:3倍赔偿的适用条件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用人单位未安排年休假且未支付3倍工资的,劳动者可主张赔偿。计算方式为:未休天数×日工资×300%(已支付1倍工资的,需补足200%)。

  例外情形:劳动者主动放弃年休假且书面承诺无异议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赔偿。

  六、拖欠工资赔偿金:50%-100%的追加赔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经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仍不履行的,需按应付金额的50%-100%支付赔偿金。

  程序要求:劳动者需先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行政部门出具《限期整改指令书》,用人单位逾期未履行的,方可主张赔偿金。

  七、工伤赔偿:未参保情形下的用人单位责任

  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劳动者发生工伤的,用人单位需承担全部赔偿费用,包括:

  医疗费、康复费;

  停工留薪期工资(按原工资标准支付);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27个月本人工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按地方标准支付)。

  举证责任:劳动者需提供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证据。

  八、未缴纳社保的损失赔偿:退休金差额的司法救济

  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导致劳动者无法领取或领取的退休金减少的,劳动者可主张赔偿。例如,某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缴纳15年养老保险,导致退休后每月少领500元,可主张按预期寿命计算总损失。

  司法难点:此类案件需结合社保政策、个人缴费记录等综合认定,部分法院可能以“损失尚未实际发生”为由驳回诉求。

  九、典型案例与实务启示

  案例一:未签合同+违法解除的复合赔偿

  案情:某劳动者入职8个月未签合同,被公司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辞退。

  裁判:法院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判令支付7个月双倍工资差额(第2-8个月)+1个月赔偿金(2N标准)。

  案例二:加班费基数争议

  案情:某劳动者主张加班费,公司称其工资含“保密津贴”不应计入基数。

  裁判:法院认定“保密津贴”属于劳动报酬,应纳入加班费基数。

上一篇:破产清算中债权人的核心权利与利益保障机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