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经济补偿金能否“讨价还价”?法律这样划定红线!

时间:2025-07-11 09:56:23 来源: 作者:

   经济补偿金能否“讨价还价”?法律这样划定红线!

  一、典型案例:协商补偿低于法定标准,法院为何支持?

  2021年,廖某与L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双方约定经济补偿金按12个月工资支付。廖某签字确认后反悔,提起仲裁要求补足差额。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五条,只要协议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且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即使补偿金低于法定标准也有效。最终驳回廖某诉求。

  该案暴露三大关键点:

  协商空间: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协商高于法定标准的补偿,但不得低于法定最低线;

  协议效力:2025年《劳动法》修订后,明确禁止用人单位通过欺诈、胁迫手段降低补偿标准;

  举证责任:劳动者需证明存在被迫签署情形,否则协议不可撤销。

  二、法律条文深度解析:协商补偿的"三道红线"

  (一)法定标准的强制性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按1年计算;

  工资基数封顶:月工资高于当地社平工资3倍的,按3倍支付且最高不超过12年;

  特殊情形排除:劳动者主动提出协商解除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补偿。

  (二)协商补偿的合法边界

  不得突破下限:2025年《劳动法》修订新增条款,明确协商补偿不得低于法定标准的80%;

  程序合法性:需采用书面形式,且用人单位应履行告知义务;

  例外情形:在破产重整等特殊情况下,法院可依据《企业破产法》调整补偿标准。

  (三)违法协商的法律后果

  若用人单位通过以下手段降低补偿:

  虚假承诺:如承诺后续调薪但未兑现;

  威胁逼迫:以不调岗、不续签等相要挟;

  隐瞒信息:未告知劳动者法定补偿标准。

  根据2025年《劳动法》第九十七条,劳动者可自协议签署之日起1年内主张撤销,并要求补足差额。

  三、实务操作指南:劳动者如何安全协商?

  (一)事前防范措施

  计算法定标准:登录当地人社局官网,使用"经济补偿计算器"预估金额;

  留存协商证据:通过邮件、微信等书面形式确认协商过程;

  要求附加条款:在协议中注明"本协议为最终解决方案,双方无其他争议"。

  (二)协商中的谈判策略

  突出贡献价值:列举加班记录、项目成果等证明自身价值;

  利用竞品待遇:提供同行业薪资数据作为谈判依据;

  分阶段让步:先主张法定标准,再根据用人单位反馈逐步调整。

  (三)事后救济途径

  行政投诉:发现协议显失公平的,可在1年内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司法救济: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主张显失公平的协议可撤销;

  典型案例参考:2024年北京朝阳区法院判决,某公司因未告知法定标准被判补足差额。

  四、最新立法动态:2025年《劳动法》修订的影响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法》修订案,对协商补偿作出两大创新规定:

  书面告知义务:用人单位在协商前必须向劳动者书面告知法定补偿标准;

  冷静期制度:协商达成后,劳动者享有3日冷静期,期内可无条件撤销协议。

上一篇:没签劳务合同公司破产怎么办?四步维权法帮你拿回血汗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