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怀孕期间劳动合同到期,企业能否终止合同?2025年法律这样规定

时间:2025-07-14 16:36:28 来源: 作者:

   怀孕期间劳动合同到期,企业能否终止合同?2025年法律这样规定

  女职工怀孕期间劳动合同到期,企业能否终止合同?这一问题涉及对女性劳动者特殊权益的保护。2025年《劳动合同法》与《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修订后,对怀孕女职工的劳动合同续延规则作出进一步明确。本文结合最新法律规范,系统解答“怀孕期间劳动合同到期会怎样处理”这一核心问题。

  一、怀孕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法律后果:自动续延的法定规则

  1. 劳动合同的法定续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及2025年司法解释,劳动合同期满,劳动关系继续履行,不得终止,直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外。

  案例:2025年上海某女职工劳动合同到期时已怀孕5个月,企业通知不再续签。法院认定企业行为违法,判决恢复劳动关系并补发劳动合同到期后的工资。

  2. 续延期间的权益保障

  薪资与福利:续延期间,企业需按原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并保障女职工的孕期、产期、哺乳期待遇;

  调岗限制:企业不得因女职工怀孕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医疗期保护:若女职工在孕期因病需要休息,企业需给予医疗期,并按规定支付病假工资。

  二、企业违法终止合同的法律责任:从赔偿到信用惩戒

  1. 违法终止合同的赔偿标准

  若企业违法终止怀孕女职工的劳动合同,需承担以下责任:

  继续履行合同:女职工可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并补发违法终止期间的工资;

  支付赔偿金:若女职工不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企业需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的2倍)。

  案例:2025年北京某企业违法终止怀孕女职工的劳动合同,法院判决企业支付赔偿金4.8万元(月工资8000元×6个月)。

  2. 行政责任与信用惩戒

  劳动监察处罚:企业可能面临劳动行政部门的罚款(通常为1000元至5000元);

  信用惩戒:对恶意终止合同的企业,法院可将其列入失信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

  三、2025年新规对怀孕女职工权益保护的影响

  1. 电子证据的广泛应用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微信聊天记录、邮件等电子证据可直接作为仲裁或诉讼的依据。例如,女职工通过微信告知企业怀孕事实,法院认定该证据合法有效。

  2. 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

  在怀孕女职工权益纠纷中,若企业主张终止合同合法,需证明已履行法定续延义务,否则承担不利后果。

  3. 特殊保护期限的延长

  2025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修订后,将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期限从“哺乳期1年”延长至“孩子满1周岁”,进一步强化对母婴权益的保护。

  四、实务操作建议:如何维护怀孕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1. 女职工应主动告知怀孕事实

  书面告知:在劳动合同到期前,女职工应向企业提交书面怀孕证明(如医院诊断报告);

  保留告知证据:通过邮件、快递等方式留存告知记录,避免企业以“不知情”为由抗辩。

  2. 企业应规范合同管理

  建立孕期女职工台账:对怀孕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到期日、预产期等进行登记,提前做好续延准备;

  定期审核合同状态:每年对劳动合同到期情况进行审核,确保符合法定续延条件的女职工合同自动续延。

  3. 争议发生后的应对策略

  第一步:协商:女职工可先与企业协商,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支付赔偿金;

  第二步:投诉: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提交怀孕证明、劳动合同等证据;

  第三步:仲裁:协商无果后,1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主张继续履行合同或赔偿金;

  第四步: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结语

  怀孕期间劳动合同到期,企业不得违法终止合同,否则需承担继续履行或支付赔偿金的法律责任。2025年法律通过强化电子证据效力、延长特殊保护期限等规则,既为怀孕女职工提供全方位保护,也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

上一篇:公司未签劳动合同却辞退员工,该如何索赔?2025年最新赔偿标准解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