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未签劳动合同能否成为被迫解除的合法理由?深度解析2025年最新案例与法律依据

时间:2025-09-02 14:17:41 来源: 作者:

   未签劳动合同能否成为被迫解除的合法理由?深度解析2025年最新案例与法律依据

  引言:无书面合同下的劳动关系困境与法律突破

  在劳动关系中,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却遭遇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劳动者能否以“被迫解除”为由主张权益?2025年《劳动合同法》修订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四)》明确,未签劳动合同本身不直接构成被迫解除的法定理由,但若用人单位同时存在未缴社保、拖欠工资、强令冒险作业等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依法解除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本文结合最新司法实践,从法律定性到维权路径,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一、法律定性:未签合同与被迫解除的关联逻辑

  1. 未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每月支付双倍工资,最长不超过11个月;满一年未签则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未签合同本身并不直接赋予劳动者“被迫解除”的权利,需结合用人单位的其他违法行为。例如,2025年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的某餐饮公司案中,公司未与厨师签订劳动合同满两年,但劳动者以“未缴社保”为由解除合同,法院支持其经济补偿请求。

  2. 被迫解除的法定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劳动者可被迫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未提供劳动条件:如未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工具、安全防护等;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未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法定社保;

  规章制度违法: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

  强令冒险作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手段强迫劳动,或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

  3. 未签合同与被迫解除的叠加效应

  若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的同时存在上述违法行为,劳动者可同时主张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例如,2025年深圳中院审理的某科技公司案中,公司未签合同且拖欠工资,劳动者解除合同后,法院判决支付11个月双倍工资差额及经济补偿(N个月工资)。

  二、被迫解除的实操规则与赔偿计算

  1. 被迫解除的程序要求

  通知义务:劳动者应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事由,紧急情况下可立即解除;

  证据留存:需保留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证据,如工资欠条、社保记录、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

  解除声明:建议通过书面形式(如EMS快递、电子邮件)明确解除事由及日期。

  2. 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

  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

  月工资标准:以解除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准,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但不包括福利性待遇;

  社平工资三倍规则:月工资高于当地社平工资三倍的,按三倍标准支付,年限不超过12年。例如,上海2025年社平工资为18000元/月,三倍上限为54000元/月,工作三年的劳动者最高可获16.2万元经济补偿。

  3. 双倍工资的特殊计算

  计算周期:自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至补签合同前一日,或满一年的前一日,最长11个月;

  月工资标准:与经济补偿计算标准一致;

  叠加规则:双倍工资与经济补偿可同时主张,但需避免重复计算。

  4. 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2025年广州某制造业案中,公司未签合同且未缴社保,劳动者解除合同后,法院判决支付11个月双倍工资差额及经济补偿(3个月工资);

  案例2:杭州某互联网公司案中,三期女职工被未签劳动合同且强制调岗后解除合同,法院除支持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外,还判决支付生育津贴、医疗费等损失;

  案例3:南京某建筑公司案中,劳务派遣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法院判决派遣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三、维权路径:从证据收集到诉讼的全流程指引

  1. 证据收集与固定

  书证:工资流水、社保记录、考勤记录、工作证、工作邮件、入职登记表等;

  电子证据:微信/QQ聊天记录、OA系统审批记录、电子打卡记录等需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实时固定;

  证人证言:同事、客户等知情人的证言需出庭作证或提供书面证明;

  视听资料:录音、录像需原始载体,内容需清晰反映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及未签合同事实。

  2. 协商与调解策略

  协商要点:明确双倍工资金额、经济补偿、支付时间等核心诉求,避免签署“放弃权利”的承诺书;

  调解机制:通过劳动监察大队、工会、行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如上海浦东新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功率达70%;

  调解协议效力: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 仲裁与诉讼策略

  仲裁时效: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1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算;

  管辖法院: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仲裁委管辖;

  诉讼要点:重点围绕“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赔偿计算是否正确”展开,需提交完整证据链并引用《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六条等法条。

  四、风险防控与合规建议

  1. 企业合规管理要点

  合同管理:建立劳动合同签收台账,确保每份合同由劳动者本人签字,并保留签收记录;

  制度完善:制定合法有效的招聘、入职、离职流程,并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证据留存:对入职登记表、工资发放记录、考勤记录等保留至少两年;

  协议补签:发现未签合同情形后,及时与劳动者补签书面合同或确认无固定期限合同关系。

  2. 劳动者维权注意事项

  及时维权:发现未签合同或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后应在1年内申请仲裁,避免超过时效;

  专业协助:可委托律师或工会代表参与协商、仲裁、诉讼;

  多元解决:优先选择调解、仲裁等低成本方式,降低维权成本;

  心理调适:劳动争议可能涉及情感冲突,需保持理性态度,避免过激行为。

  五、最新司法动态与趋势

  2025年司法解释四对劳动争议作出重大调整:

  电子劳动合同效力:经电子签名认证的劳动合同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效力,用人单位可通过电子合同平台完成签约;

  双倍工资上限:部分地区规定双倍工资差额不超过当地社平工资的12倍,避免过高赔偿;

  特殊保护强化:对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的权益保护进一步强化,明确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执行效率提升:法院可采取网络查控、限制高消费等措施,提高执行到位率,保障劳动者权益兑现。

  结语

  未签劳动合同本身不直接构成被迫解除的法定理由,但若用人单位同时存在未缴社保、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依法解除合同并主张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在2025年最新法律框架下,劳动者需增强证据意识,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权;企业应规范用工管理,避免因未签合同或违法行为承担高额赔偿。双方应秉持诚信原则,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多元化方式解决争议,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上一篇:劳动合同违约违约金争议:2025年法律规则与实务操作指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