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欠工程款多年不给是否构成诈骗?法律视角下的行为定性

时间:2025-10-10 10:22:27 来源: 作者:

   欠工程款多年不给是否构成诈骗?法律视角下的行为定性

  在建设工程领域,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当拖欠行为持续多年时,承包人往往会质疑:这是否构成诈骗?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结合最新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解析欠工程款行为的定性标准及法律后果。

  一、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律边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

  主观故意: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一开始就无履行合同的意愿。

  客观行为:通过虚构事实(如伪造审批文件)、隐瞒真相(如隐瞒资金链断裂)等手段骗取财物。

  数额标准: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具体标准因地区而异)即达到立案标准。

  二、欠工程款行为的法律定性: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界限

  单纯拖欠:民事纠纷范畴

  多数情况下,发包人拖欠工程款是因资金周转困难、合同履行争议等客观原因,不存在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此时,行为性质属于民事纠纷,承包人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追讨欠款。例如,某房地产项目因市场低迷导致销售回款延迟,发包人虽拖欠工程款,但积极与承包人协商分期支付方案,此类行为不构成诈骗。

  恶意拖欠: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若发包人存在以下情形,可能被认定为诈骗:

  虚构工程事实:以虚假项目诱使承包人施工,如伪造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文件。

  隐瞒无支付能力:签约时即明知无力支付工程款,仍通过高息承诺、虚假担保等方式骗取承包人信任。

  逃匿与资产转移:拖欠工程款后隐匿身份、转移财产,导致承包人无法追讨。例如,某发包人收到工程款后,将资金用于个人挥霍或境外投资,随后注销公司并逃匿,此类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三、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与案例分析

  主观故意的证明难点

  在司法实践中,证明发包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需结合客观证据。例如,某案件中发包人长期拖欠工程款,但法院因其持续经营、未转移核心资产,最终认定不构成诈骗。

  数额标准的地区差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但工程款纠纷中,诈骗数额通常远超该标准。例如,某案件中发包人通过虚构工程骗取承包人垫资2000万元,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年。

  四、承包人的维权路径与风险防范

  证据收集与固定

  承包人应保存合同、付款凭证、催告记录、通信记录等证据,证明发包人存在违约行为。若怀疑诈骗,还需收集发包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证据,如伪造的文件、转移资产的银行流水等。

  民事追偿与刑事控告的衔接

  承包人可先通过民事诉讼追讨工程款,若发现发包人存在刑事犯罪嫌疑,可向公安机关报案。例如,某案件中承包人先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支付工程款,后发现发包人注册多家空壳公司转移资产,遂向公安机关举报,最终发包人因合同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警惕过度维权风险

  承包人不得通过非法手段(如拘禁发包人、破坏工程设施)追讨欠款,否则可能构成非法拘禁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刑事犯罪。

  五、行业治理与法律完善建议

  建立工程款支付保障制度

  推广工程款支付担保、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等制度,降低拖欠风险。例如,某省要求发包人提供银行保函作为工程款支付担保,有效减少了拖欠现象。

  完善信用惩戒机制

  将拖欠工程款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例如,某市对拖欠工程款超过六个月的发包人,限制其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

  强化司法审判指引

  最高人民法院可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司法解释等方式,统一工程款纠纷中诈骗罪的认定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

上一篇:工程款优先受偿权行使全解析:法律边界与实务操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