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建设工程合同无效后,违约金条款的效力与责任承担

时间:2025-10-11 14:37:11 来源: 作者:

   建设工程合同无效后,违约金条款的效力与责任承担

  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未取得施工许可证、超越资质等级、违法转包分包等。2025年,随着《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及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合同无效后违约金条款的效力问题成为争议焦点。本文将从合同无效的认定、违约金条款的效力、损失赔偿的规则三个层面,系统解析合同无效后的法律救济路径。

  一、合同无效的认定:从“形式要件”到“实质审查”

  1. 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

  未取得施工许可证:如开工前未办理许可证。

  超越资质等级:如承包方不具备相应资质。

  违法转包分包:如将工程转包给无资质主体。

  恶意串通:如双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2025年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合同无效的认定愈发严格。例如,河北石家庄某案例中,承包方虽具备三级资质,但承接了需二级资质的工程,法院认定合同无效。

  2.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后,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合同无效的后果包括:

  返还财产:如已支付的工程款需返还。

  折价补偿:如已完成工程需按实际投入成本补偿。

  损失赔偿:如因合同无效导致一方损失,需按过错责任赔偿。

  二、违约金条款的效力:从“附属条款”到“独立审查”

  1. 违约金条款的独立性争议

  传统观点认为,违约金条款是合同从条款,主合同无效则违约金条款无效。但2025年最高法《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三)》明确,若违约金条款具有独立性(如明确约定“合同无效不影响违约金条款效力”),则可能被认定为有效。然而,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仍以主合同无效为由否定违约金条款效力。

  2. 违约金条款无效后的责任承担

  违约金条款无效后,受损方可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主张损失赔偿。损失赔偿需遵循以下规则:

  实际损失原则:包括直接损失(如材料费、人工费)和可预见的间接损失(如工期延误导致的租金损失)。

  过错责任原则: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分担损失。例如,若合同无效因发包方未办理许可证,则发包方承担主要责任。

  合理预见规则:赔偿额限于违约方在签约时可预见的损失。

  2025年江苏苏州某案例中,合同因违法转包被认定无效,法院判决转包方赔偿实际损失(包括材料费、人工费)的70%,发包方承担30%。

  三、损失赔偿的规则:从“约定优先”到“法定补充”

  1. 损失赔偿的认定标准

  损失赔偿需结合以下因素:

  合同履行情况:如已完成工程部分的价值。

  当事人过错程度:如故意违约需加重责任。

  预期利益:如合同正常履行可获得的利润。

  2025年广东广州某案例中,合同因未取得施工许可证被认定无效,但工程已完工并验收合格,法院判决发包方按合同价款的80%折价补偿,并赔偿承包方预期利润损失的20%。

  2. 损失赔偿的举证责任

  主张损失赔偿的一方需提供充分证据。2025年司法实践中,法院要求提供以下证据:

  直接损失:如采购合同、工资发放记录。

  间接损失:如第三方索赔函、市场分析报告。

  因果关系:如监理报告、施工日志证明损失与合同无效的关联性。

  例如,山东济南某案例中,承包方主张因合同无效导致融资成本增加,但未能提供贷款合同等证据,法院未支持其赔偿请求。

  3. 司法实践中的调整规则

  法院在认定损失赔偿时,会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行业惯例:如参照住建部发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格管理暂行规定》。

  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对折价补偿比例的规定。

  公平原则:如避免一方因合同无效获得超额利益。

  2025年浙江杭州某案例中,合同因违法分包被认定无效,法院判决分包方赔偿实际损失的60%,并参照行业平均利润率(8%)调整预期利润损失。

  结语:法律救济的平衡艺术

  施工合同违约金的设定与合同无效后的责任承担,是工程建设领域法律实务的核心问题。2025年的司法实践表明,法院在维护合同自由的同时,愈发注重实质公平与风险共担。对于合同双方而言,需在签约阶段明确违约情形、计算方式及调整机制,避免模糊表述;在争议阶段,需通过监理报告、施工日志等证据固定事实,确保权益主张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唯有如此,方能在法律框架内实现风险可控与利益平衡。

上一篇:施工合同违约金:法律框架下的合理设定与司法实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