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婚后父母出资购房:共同财产还是个人专属?法律解析与实操指南

时间:2025-11-05 16:26:22 来源: 作者:

   婚后父母出资购房:共同财产还是个人专属?法律解析与实操指南

  在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据核心地位。当父母为已婚子女购房出资时,这笔资金究竟属于子女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2025年最新司法解释对此作出明确回应,结合典型案例与法律条文,本文将系统解析这一问题的认定逻辑与实操要点。

  一、法律框架的演变:从“一刀切”到“精准区分”

  1. 旧法规则的局限性

  2021年《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方子女名下的,视为对己方子女的个人赠与。”这一规则虽明确,但未考虑部分出资、共同还贷等复杂情形,导致实践中争议频发。例如,北京朝阳区法院2020年审理的孔某案中,男方父母仅支付首付,房屋登记在男方名下,法院最终认定该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因“全额出资”要件不满足。

  2. 新规的突破性调整

  2025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第十条确立“区分原则”:

  全额出资+明确赠与:父母全额出资且赠与合同明确约定只赠与子女一方的,房屋归子女个人所有;

  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离婚分割时,法院可判决房屋归出资方子女所有,但需综合考量出资比例、婚姻存续时长、子女抚养、家务付出等因素,确定补偿金额。

  这一规则既尊重父母出资意愿,又通过补偿机制平衡夫妻双方利益,体现法律对弱势方的保护。

  二、典型场景下的财产归属认定

  场景1:全额出资+明确赠与子女一方

  案例:张某父母2016年出资322万元全款购买北京朝阳区房屋,登记在张某名下。2025年离婚时,法院认定房屋归张某所有,但因其存在婚内出轨过错,判决支付妻子张某1房屋折价款60万元(房屋现值500万元)。

  法律要点

  父母需签署书面《单方赠与协议》,明确出资性质;

  转账记录、购房合同等证据需形成完整链条;

  补偿金额需综合考量过错、子女抚养、房产增值等因素。

  场景2:部分出资+共同还贷

  案例:李某父母支付首付100万元购买上海浦东新区房屋,登记在李某名下,夫妻共同还贷200万元。离婚时,法院认定房屋为共同财产,但李某因父母出资较多,分得60%份额。

  法律要点

  部分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除非有相反证据;

  共同还贷部分及增值收益属共同财产;

  出资方子女可因贡献较大适当多分。

  场景3:未明确出资性质

  案例:王某父母转账200万元购房,未签署任何协议,房屋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离婚时,法院认定房屋为共同财产,双方均分。

  法律要点

  无明确约定时,推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

  登记在双方名下进一步强化共同财产属性;

  父母需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出资为单方赠与。

  三、风险防范与合规建议

  1. 父母出资方的风险规避

  书面协议优先:签署《单方赠与协议》或《借款协议》,明确出资性质;

  转账备注清晰:标注“赠与XX个人”或“借款”;

  保留完整证据链:包括协议、转账记录、购房合同、装修发票等。

  2. 夫妻双方的风险平衡

  婚前/婚内协议:约定房产归属及补偿方式,避免日后争议;

  共同还贷证据固定:保留还贷记录、工资流水等,证明共同贡献;

  关注房屋登记方式:登记在双方名下可强化共同财产属性。

  3. 司法实践中的趋势

  补偿机制灵活化:法院不再机械适用“对半分割”,而是综合考量出资、过错、抚养等因素;

  举证责任倒置:主张单方赠与的父母需承担举证责任,否则推定为共同赠与;

  调解优先原则:鼓励通过调解达成补偿协议,降低诉讼成本。

  结语:法律智慧下的家庭财富规划

  婚后父母出资购房的归属问题,本质是法律对家庭伦理与财产权益的平衡。父母的爱子之心需以法律形式固化,子女的婚姻稳定需以规则为保障。在2025年新规下,明确约定、保留证据、理性协商成为关键。家庭财富的传承,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法律的智慧与情感的包容。

上一篇:降薪维权与注销应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双攻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