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未签劳动合同?这些证据助你锁定劳动关系!

时间:2025-11-10 16:47:52 来源: 作者:

   未签劳动合同?这些证据助你锁定劳动关系!

  在劳动纠纷中,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常面临“维权无门”的困境。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未签订并不意味着劳动关系不存在。本文将结合最新司法实践,解析未签劳动合同情形下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及证据收集策略。

  一、劳动关系的法律认定: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

  (一)劳动关系成立的实质要件

  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未签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以下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主体资格合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需符合《劳动法》规定的主体条件(如企业具备用工权,劳动者年满16周岁);

  人身从属性:劳动者受用人单位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业务关联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形式要件的替代规则

  在未签劳动合同的情形下,以下凭证可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参考:

  工资支付凭证: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等;

  身份证明文件:工作证、服务证、胸牌、门禁卡等;

  招用记录:招聘广告、面试通知、入职登记表、报名表等;

  考勤记录:打卡记录、考勤表、加班审批单等;

  其他劳动者证言:同事的书面或录音证言。

  二、证据收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策略

  (一)核心证据类型与效力分析

  工资支付凭证

  效力等级:★★★★★

  证明内容:直接证明劳动关系存在及工资标准,银行转账记录需备注“工资”或用人单位名称;

  获取方式: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工资条,或通过银行打印流水并标注款项性质。

  工作证与服务证

  效力等级:★★★★☆

  证明内容:证明劳动者身份及用人单位信息,需包含单位名称、岗位、工号等;

  获取方式:拍照或复印留存,若用人单位拒绝提供,可尝试通过同事转交或补办。

  考勤记录

  效力等级:★★★★☆

  证明内容:证明劳动者实际出勤情况及加班时长,电子考勤需通过公证固定证据;

  获取方式:自行拍照或截图,或申请劳动仲裁时要求用人单位提供。

  招用记录与同事证言

  效力等级:★★★☆☆

  证明内容:招用记录证明入职过程,同事证言形成证据链;

  获取方式:保存招聘广告截图,联系同事出具书面证言并签字按手印。

  (二)证据组合策略:从单一到多元的证明体系

  基础组合: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考勤记录(适用于大多数案件);

  强化组合:基础组合+招用记录+同事证言(适用于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的情况);

  特殊组合:工作记录(如邮件、合同)+客户证言(适用于外勤岗位或项目制工作)。

  三、典型案例分析:未签劳动合同的维权路径

  案例一:工资流水与工作证锁定劳动关系

  案情简介:某外卖员刘某未签劳动合同,离职后要求企业支付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企业否认劳动关系,称刘某为众包骑手。

  证据提交:刘某提供银行转账记录(备注“工资”)、印有企业LOGO的工作服及保温箱照片。

  裁判结果:法院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判决企业支付11个月双倍工资差额(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1个月)。

  案例二:考勤记录与同事证言突破举证困境

  案情简介:某保洁员张某未签劳动合同,企业以“临时工”为由拒绝支付工资。张某仅能提供部分考勤记录照片及同事书面证言。

  证据审查:法院要求企业提供完整考勤记录,企业拒绝。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企业承担不利后果。

  裁判结果:法院采信张某证据,认定劳动关系成立,判决企业支付工资及未签合同双倍工资差额。

  四、实务建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应对策略

  (一)劳动者维权要点

  主动取证:入职时要求填写登记表、领取工作证,保留工资条及考勤记录;

  及时维权: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合同的,可主张双倍工资差额(最多11个月);

  法律程序:先协商或申请调解,协商不成时在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

  (二)用人单位合规要点

  补签合同: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与劳动者补签书面合同,合同日期可追溯至用工之日;

  证据留存:保存招用记录、考勤表、工资发放记录等,避免举证不能;

  风险规避:对拒签合同的劳动者,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实际工作报酬。

  结语:事实劳动关系的法治化保护

  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认定,体现了法律对劳动者实质权益的保护。在2025年劳动法规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劳动者需增强证据意识,通过系统化取证维护权益;用人单位则应规范用工管理,避免因程序瑕疵承担法律责任。唯有双方共同遵守法律规则,方能构建诚信、和谐的劳动关系。

上一篇:解除劳动合同后,加班费计算与维权全解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