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未签劳动合同被开除如何维权?双倍工资与赔偿金全攻略

时间:2025-11-20 16:25:22 来源: 作者:

   未签劳动合同被开除如何维权?双倍工资与赔偿金全攻略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却被开除,是劳动者最常遭遇的侵权情形之一。根据2025年最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不仅可主张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还能要求违法解除的赔偿金。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与实务操作,系统梳理维权路径、证据要求及赔偿计算标准。

  一、未签劳动合同被开除的法律依据与维权基础

  (一)未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例如,某员工2025年1月入职,企业未签合同,则2月至12月期间,企业需支付11个月双倍工资差额。

  (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

  若企业无正当理由开除员工(如虚构“严重违纪”事实),属于违法解除,需按《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支付赔偿金,标准为经济补偿金的2倍。经济补偿金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例如,某员工工作2年3个月被违法开除,企业需支付2.5个月×2=5个月工资作为赔偿金。

  二、维权核心证据: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五大关键材料

  (一)工资支付凭证

  银行流水、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需显示转账方为企业账户或负责人账户)、工资条等。例如,某员工提供银行流水,显示企业每月15日固定转账“工资”5000元,仲裁委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二)工作证与考勤记录

  工作证、门禁卡、考勤表、打卡记录(需显示企业名称或员工姓名)等。例如,某员工提供企业微信考勤截图,显示其2025年1月至10月全勤打卡,仲裁委采纳该证据。

  (三)工作成果与沟通记录

  工作邮件、项目合同、客户聊天记录、工作群对话等。例如,某销售员提供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合同上“经办人”一栏为其姓名,仲裁委认定其为企业员工。

  (四)同事证言

  其他员工的书面证言(需附证人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例如,某员工提供3名同事的书面证言,证明其自2025年3月起在企业工作,仲裁委结合其他证据予以采信。

  (五)社保缴纳记录

  若企业为员工缴纳了社保,可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查询并打印记录,作为劳动关系证明。

  三、维权全流程:从协商到仲裁再到诉讼的路径选择

  (一)内部协商与投诉

  与企业协商:向人力资源部门或管理层提出书面申诉,要求签订合同、支付双倍工资及赔偿金;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拨打12333热线或通过“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提交投诉材料,劳动监察部门将责令企业限期整改。

  (二)申请劳动仲裁

  若协商与投诉无果,需在1年仲裁时效内(自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仲裁请求可包括:

  确认劳动关系;

  支付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最多11个月);

  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

  补缴社保(需通过社保稽核部门处理,仲裁委不直接受理补缴诉求)。

  (三)提起诉讼

  若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例如,某员工因仲裁委未支持其全部诉求,向法院起诉后,法院经审理改判企业支付更高金额赔偿。

  四、典型案例解析:未签合同被开除的维权成功范本

  案例1:双倍工资与赔偿金双获支持

  2025年3月,张某入职某科技公司,未签劳动合同。同年10月,公司以“能力不足”为由开除张某。张某提供工资流水、工作邮件、考勤记录等证据,申请仲裁要求:

  支付2025年4月至10月双倍工资差额4.2万元(月薪6000元×7个月);

  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1.2万元(工作7个月,按1个月工资计算,双倍为2个月工资)。

  仲裁委裁决支持全部诉求,企业需支付总计5.4万元。

  案例2:证据不足诉求被驳回

  2025年5月,李某入职某餐饮企业,未签合同。同年8月,企业以“旷工”为由开除李某。李某仅提供微信聊天记录(显示企业负责人曾安排工作),但无法证明旷工事实不存在。仲裁委裁决:

  支持双倍工资差额1.5万元(月薪5000元×3个月);

  驳回赔偿金诉求(因李某未证明企业违法解除)。

  五、实务风险提示与应对策略

  (一)证据瑕疵风险

  若工资流水未显示转账方名称,可通过补充社保记录、工作证等证据佐证;若考勤记录为电子版,需公证或由企业盖章确认。

  (二)企业伪造证据风险

  若企业提供虚假考勤记录或规章制度,劳动者可申请仲裁委调取监控录像或要求企业提供原始数据。例如,某企业伪造员工签字确认的《员工手册》,仲裁委委托鉴定机构鉴定后认定签字为伪造,支持员工赔偿金诉求。

  (三)超过仲裁时效风险

  若劳动关系终止超过1年,劳动者可尝试通过“时效中断”规则补救,如证明曾向企业催讨欠薪或投诉至劳动监察部门。

  六、启示与思考:未签合同被开除维权的深层价值

  未签劳动合同被开除的维权,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推动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例如,某企业因频繁未签合同被多名员工申请仲裁,仲裁委裁决后,企业被迫建立劳动合同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入职即签合同”,避免类似争议。此外,劳动者需注意,维权过程中需保持理性,避免采取过激行为(如破坏企业财物),否则可能因“严重违纪”被企业合法解除,丧失赔偿机会。

  结语:未签劳动合同被开除的维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法律博弈。劳动者需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及时收集证据,在争议发生时果断维权;企业则需摒弃侥幸心理,依法签订合同、规范解除流程,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与声誉损失。

上一篇: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能否申请劳动仲裁?深度解析适用场景与操作要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