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股权投资合同违约责任详解与委托持股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时间:2025-05-22 14:11:31 来源: 作者:

   股权投资合同违约责任详解与委托持股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一、股权投资合同违约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股权投资合同违约责任的认定需遵循以下原则:

  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存在有效合同:股权投资合同需经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存在违约行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如未按期出资、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

  无免责事由:违约方需证明违约行为存在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如不可抗力、债权人过错等。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继续履行:若违约方具备履行能力且继续履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守约方可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采取补救措施:违约方需采取修理、重作、更换等措施弥补损失。

  赔偿损失:违约方需赔偿守约方因违约行为导致的直接损失及可得利益损失,但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范围。

  支付违约金:若合同约定违约金条款,违约方需按约定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低于实际损失的,守约方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加;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违约方可请求减少。

  典型违约情形及责任承担

  未按期出资:股东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除需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需向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虚假陈述:若股权投资合同中存在虚假陈述或隐瞒重要事实,导致守约方遭受损失的,违约方需承担赔偿责任。

  擅自转让股权:若股东未经其他股东同意擅自转让股权,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守约方可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二、委托持股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委托持股协议书的法律效力需满足以下条件:

  协议的有效性

  意思表示真实:协议双方需基于真实意思表示签订协议,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不得规避国家对特定行业的持股限制。

  不违背公序良俗:协议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公序良俗。

  协议的法律效力范围

  对内效力:委托持股协议在协议双方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需按协议约定履行义务。

  对外效力:委托持股协议对第三人一般不具有约束力。若名义股东擅自处分股权,实际出资人可依据协议向名义股东主张违约责任,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协议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

  协议无效:若协议存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协议、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协议无效。

  协议可撤销:若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等情形,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协议。

  协议的法律风险

  股东身份不被认可:实际出资人虽出资,但因未进行工商登记,其股东身份可能不被法律认可,导致表决权、分红权等权利无法行使。

  名义股东恶意损害实际出资人利益:名义股东可能滥用经营管理权、表决权等,给实际出资人造成财产损失。

  名义股东意外死亡引发纠纷:若名义股东意外死亡,其名下的股权可能涉及继承或离婚分割,实际出资人需卷入相关纠纷以维护自身权益。

  三、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某公司股东A与B签订委托持股协议,约定A为实际出资人,B为名义股东。后B擅自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C,并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A得知后,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转让协议无效,并要求B赔偿损失。

  司法处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委托持股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

  B擅自转让股权的行为构成违约,且C作为善意第三人,已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股权转让协议有效。

  法院判决B向A赔偿因股权转让导致的损失,但A无法追回股权。

  四、法律启示与建议

  完善委托持股协议:实际出资人应在协议中明确约定名义股东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及纠纷解决方式,降低法律风险。

  加强股东身份公示:实际出资人可通过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等方式明确其股东身份,避免因未进行工商登记导致权益受损。

  及时行使股东权利:实际出资人应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通过名义股东行使表决权、分红权等权利,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上一篇:股东实缴出资的司法认定标准与股权转让后的职工权益保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