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劳务合同背后的劳动关系认定:2025年司法实践解析

时间:2025-07-09 11:11:34 来源: 作者:

   劳务合同背后的劳动关系认定:2025年司法实践解析

  一、法律条文与认定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即使签订劳务合同,符合以下情形仍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从属性特征: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管理,遵守考勤、考核等制度

  业务相关性:劳动内容属于用人单位经营范围(如外卖骑手通过平台派单记录证明劳动关系)

  报酬支付方式:按月定期支付工资,具有规律性

  典型案例显示,北京某科技公司虽与员工签订《合作协议》,但法院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因员工需每日打卡、接受绩效考核,且工资按月结算。

  二、证据收集与固定技巧

  基础证据(必选)

  合同文本:劳务合同需与实际履行情况对比(如约定"按次结算"但实际按月支付)

  管理记录:考勤打卡记录、工作群聊天记录(需显示企业域名后缀)

  报酬凭证:银行流水显示"工资"字样(第三方支付需补充说明)

  工作证件:工牌、制服等带有企业标识的物品

  强化证据(可选)

  技术证据: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固定电子证据(如平台派单记录)

  证人证言:同事出具的书面证明(附身份证复印件)

  行政记录:社保缴费记录、个人所得税申报记录

  三、典型案例与诉讼策略

  案例一:伪造劳务合同逃避责任

  上海某餐饮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但法院通过以下证据认定劳动关系:

  员工每日需提交工作日报

  工资按月结算且含绩效部分

  使用企业统一配备的工作手机

  最终判决企业支付未签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8.4万元。

  案例二:互联网平台用工认定

  杭州某直播公司主播虽签订《合作协议》,但法院认定劳动关系成立,因:

  直播时间由公司统一安排

  收入包含底薪+提成,按月结算

  需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

  判决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12万元。

  四、2025年新规对维权的影响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修订草案,新增:

  平台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及时删除诋毁内容的,承担连带责任

  举证责任倒置:被告需证明劳务合同真实性,否则承担不利后果

  赔偿金上限:恶意规避劳动关系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主张500万元赔偿

  建议劳动者在遭遇劳务合同纠纷时,第一时间通过"至信链"等司法认可平台固定电子证据。2025年劳动仲裁数据显示,此类案件证据充分的原告胜诉率达91%,平均赔偿金额为42.3万元。

上一篇:工作十年遭遇调岗:2025年最新法律应对策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