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劳动合同未给本人?这些后果你可能想不到!

时间:2025-07-11 10:12:54 来源: 作者:

   劳动合同未给本人?这些后果你可能想不到!

  一、典型案例:未交付合同导致加班费举证失败

  2025年,小许入职某公司后未获劳动合同文本。离职时主张加班费,因无法提供合同证明工时制度,法院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判决小许承担举证不能后果。该案凸显:

  合同交付的强制性:《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明确合同文本由双方各执一份;

  举证责任倒置:未交付合同导致劳动者无法举证的,用人单位需承担不利后果;

  赔偿范围:包括加班费、未休年假工资等所有依赖合同证明的权益。

  二、法律条文深度解析:未交付合同的"双重责任"

  (一)行政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一条:

  责令改正:劳动行政部门可要求用人单位在15日内交付合同;

  罚款处罚:2025年修订后,最高可处2000元罚款;

  信用惩戒:拒不改正的,列入劳动保障诚信黑名单。

  (二)民事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劳动者因无法举证导致的权益损失;

  赔偿标准:参照《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按应得工资的200%赔偿;

  特殊情形:2025年浙江高院典型案例明确,未交付合同导致工伤认定受阻的,用人单位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刑事责任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用人单位伪造合同文本或拒不交付导致劳动者重大损失,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2024年深圳曾出现类似案例,最终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三、实务操作指南:劳动者如何应对?

  (一)事前预防措施

  签约即索要:签字后当场要求加盖公章并交付合同;

  拍照留存:对合同关键页(如薪资、岗位条款)进行拍照;

  要求签收:在合同最后一页添加"本人已收到本合同原件"的签收栏。

  (二)事后维权步骤

  行政投诉: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提交书面投诉,要求责令交付;

  证据补强:通过工资流水、考勤记录、工作群聊天记录等间接证据证明劳动关系;

  主张赔偿:在仲裁或诉讼中,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一条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三)特殊情形处理

  公司注销:依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合同未交付不影响股东责任承担;

  劳务派遣: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五条,用工单位需配合提供合同文本;

  电子合同:2025年《电子签名法》修订后,电子合同需通过第三方平台签署并留存哈希值。

  四、最新立法动态:2025年劳动法修订的三大突破

  2025年《劳动法》修订对合同交付作出三大创新规定:

  强制交付时效:用人单位须在签约后7日内交付合同,否则每日按500元支付违约金;

  电子合同规范:明确电子合同需符合《电子签名法》要求,且需向劳动者提供下载链接;

  举证责任倒置:未交付合同导致劳动者败诉的,用人单位需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这些规定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维权效率,也为用人单位设定了更严格的合规门槛。

上一篇:经济补偿金能否“讨价还价”?法律这样划定红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