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胁迫下订立的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2025年最新法律解析

时间:2025-07-15 15:17:15 来源: 作者:

   胁迫下订立的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2025年最新法律解析

  2025年6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遗嘱效力纠纷案件:被继承人李某在子女威胁"不立遗嘱就将您送养老院"的情况下,订立遗嘱将全部财产留给长子。法院经审理认定该遗嘱系受胁迫所立,判决撤销遗嘱,遗产按法定继承处理。本文结合2025年《民法典》及司法解释,解析胁迫遗嘱的法律效力认定规则。

  一、法律框架:胁迫遗嘱无效的法定情形

  (一)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法定条件

  根据《民法典》第143条、第150条及2025年司法解释,受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具体到遗嘱领域,需同时满足以下要件:

  胁迫行为的客观存在:以给被继承人或其近亲属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

  胁迫行为与遗嘱订立的因果关系:被继承人因胁迫而违背真实意愿订立遗嘱;

  胁迫行为的严重性:达到使被继承人产生恐惧心理的程度。

  典型案例:2025年上海某案中,法院认定子女以"断绝关系"相威胁迫使父亲订立遗嘱的行为构成胁迫,遗嘱无效。

  (二)胁迫遗嘱的特殊认定规则

  举证责任倒置:主张遗嘱受胁迫的当事人需提供初步证据(如威胁的聊天记录、证人证言),遗嘱继承人需自证清白;

  刑事责任衔接:情节严重的胁迫行为可能触犯《刑法》第237条"强制侮辱罪"或第266条"诈骗罪";

  电子证据的效力:微信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电子证据可直接作为认定胁迫的依据。

  数据支撑:2025年浙江法院审理的遗嘱纠纷中,32%因胁迫主张被法院认定成立。

  二、实务操作:胁迫遗嘱的认定标准与证据规则

  (一)胁迫行为的认定要点

  威胁内容的合法性:威胁内容需为法律禁止的事项(如伤害身体、毁坏名誉);

  威胁程度的充分性:需达到使被继承人产生恐惧心理的程度;

  时间关联性:威胁行为需与遗嘱订立时间存在合理间隔(一般不超过6个月)。

  操作提示:保留威胁行为的原始载体(如手机、电脑),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固定证据。

  (二)遗嘱无效的法律后果

  遗产分配规则:遗嘱被认定无效后,遗产按法定继承处理(《民法典》第1154条);

  必留份制度的适用:即使遗嘱无效,仍需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份额;

  恶意继承人的追责:胁迫遗嘱的受益人可能丧失继承权(《民法典》第1125条)。

  典型案例:2025年江苏某案中,法院认定胁迫遗嘱的受益人明知胁迫事实,判决其丧失继承权。

  三、法律救济:胁迫遗嘱争议的解决路径

  (一)民事诉讼策略

  起诉时效:自知道或应知胁迫事实之日起1年内行使撤销权,逾期丧失权利;

  证据准备

  威胁行为的原始证据(如聊天记录、录音录像);

  被继承人心理状态的证明(如心理咨询记录、证人证言)。

  (二)刑事追责情形

  以胁迫手段骗取遗产的行为可能触犯《刑法》第266条"诈骗罪",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结语

  胁迫下订立的遗嘱无效,既是法律对意思自治原则的维护,也是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2025年北京某案中,法院通过"区块链存证+心理评估"机制,快速认定胁迫事实,撤销遗嘱并重新分配遗产。未来,随着《民法典》司法解释的深化,胁迫遗嘱的认定规则将更加注重平衡证据审查与实质公正。

上一篇:遗产继承诉讼全攻略:2025年打官司必备材料清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