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合同诈骗立案标准全解析:2025年最新数额与情节认定规则

时间:2025-07-22 15:43:12 来源: 作者:

   合同诈骗立案标准全解析:2025年最新数额与情节认定规则

  合同诈骗案件中,刑事立案是启动国家公权力追责的核心程序。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修订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系统梳理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与实务要点。

  一、合同诈骗罪的法定构成要件

  (一)刑法典的明确规定

  根据《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需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需通过客观行为推定主观故意,如虚构单位、冒用他人名义、伪造担保文件等。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欺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

  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要求实际取得财物,且数额达到立案标准。

  (二)与民事欺诈的界限

  区分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需把握以下要点: 

维度 合同诈骗 民事欺诈
主观目的 永久非法占有财物 临时占用或获取不当利益
履行能力 无实际履行能力或虚构履行能力 有部分履行能力但夸大宣传
事后态度 逃匿、挥霍财物 承认债务并尝试协商

  典型案例:某被告虚构工程项目与被害人签订合同,收取保证金后失联,法院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二、2025年最新立案数额标准

  (一)数额较大的认定

  根据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个人诈骗:数额在2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

  单位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即使未达到数额标准,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

  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

  诈骗救灾、抢险、防汛、扶贫等特定款物。

  典型案例:某被告以虚假扶贫项目骗取农户资金,虽涉案金额仅1.5万元,但因侵害特殊群体权益,仍被立案侦查。

  三、立案流程与证据要求

  (一)报案材料的准备

  被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报案书(载明被骗经过、金额、对方信息)。

  合同文本、转账记录、沟通记录等书证。

  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辅助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审查要点

  公安机关需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点审查:

  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如虚构主体、伪造担保)。

  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排除经济纠纷)。

  是否符合管辖规定(犯罪地或被告人居住地)。

  四、实务中的风险防范

  (一)民事维权与刑事报案的衔接

  先行民事诉讼的风险:若民事判决已执行,可能影响刑事立案(如被认定为经济纠纷)。

  刑事优先原则:若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应告知被害人通过刑事程序追赃,民事案件可能中止审理。

  (二)企业合规建议

  尽职调查:签约前核查对方资质、信用记录。

  资金监管:对大额交易采用共管账户或第三方托管。

  证据留存:通过书面合同、邮件、录音等方式固定交易过程。

  结语:合同诈骗立案的法治化演进

  随着2025年司法解释的修订,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更加注重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被害人需精准把握立案标准,合法维权;公安机关则应严格审查证据,避免刑事手段干预民事纠纷。

上一篇:合同纠纷被以诈骗立案后的应对策略:2025年刑民交叉处理全流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