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公司清算后,股东能否以原公司名义继续经营?法律风险与合规建议

时间:2025-07-25 14:47:26 来源: 作者:

   公司清算后,股东能否以原公司名义继续经营?法律风险与合规建议

  一、公司清算后的法律主体资格

  根据202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八条及《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二十一条,公司清算结束并办理注销登记后,法人资格终止,不得再以原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一)股东行为的法律性质分析

  冒用公司名义的经营

  若股东未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或使用已注销公司的公章、营业执照等从事经营,可能构成《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需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非法经营的法律后果

  依据《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未经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二)例外情形:公司存续的特殊情况

  合并分立中的公司存续

  若公司清算属于合并或分立程序的一部分,且依法办理变更登记,原公司法人资格终止,但新公司可承继其权利义务。

  破产重整中的经营延续

  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公司可在管理人监督下继续经营,但需依法变更经营范围并公告。

  二、股东以原公司名义经营的风险与合规建议

  (一)法律风险分析

  民事责任

  冒用公司名义签订合同的,合同无效,股东需承担合同履行不能的责任;

  损害他人利益的,需赔偿损失(2025年浙江某案,股东冒用公司名义借款,被判赔偿债权人200万元)。

  刑事责任

  涉嫌合同诈骗罪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二)合规经营路径

  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清算结束后,及时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公告终止,避免他人冒用公司名义。

  新设公司承接业务

  若需继续经营原业务,可新设公司并依法办理登记;

  通过协议约定原公司债权债务由新公司承继。

  (三)最新司法实践趋势

  电子登记的普及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可在线办理注销登记,简化流程;

  跨境经营的协调

  依据《外商投资法》第四十四条,境外股东在中国境内从事经营活动的,需依法办理登记并公示。

  三、典型案例解析

  (一)指导案例:某贸易公司清算案

  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股东冒用公司名义经营案件。某贸易公司清算后,股东张某未办理注销登记,继续以原公司名义签订合同。法院经审理查明:

  违法事实:张某使用原公司公章签订500万元购销合同,但公司已终止;

  判决结果:合同无效,张某需赔偿买方损失100万元,并处以罚款8万元。

  此案暴露两大核心问题:

  公司清算后,股东需及时办理注销登记,避免冒用风险;

  冒用公司名义签订的合同无效,股东需承担全部责任。

  (二)地方司法实践:某科技公司清算案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股东以原公司名义经营案件。某科技公司清算后,股东李某新设公司并承接原业务,但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法院判决:

  合规要点:新设公司需与原公司签订债权债务承继协议,并公告;

  示范意义:股东可通过合法途径承接原公司业务,避免法律风险。

  四、最新立法动态与趋势

  (一)2025年《公司法》修订亮点

  简易注销程序优化:允许债权债务已结清的公司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后简易注销,但股东需签署《简易注销全体投资人承诺书》,承诺不实则对注销前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电子营业执照普及: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可在线出示、使用营业执照,减少冒用风险。

  (二)司法实践趋势

  严格审查经营主体资格:法院通过核查工商登记信息、公章使用记录等,防范冒用行为;

  债权人权利扩张:允许债权人申请法院查封冒用公司名义经营所得,保障自身权益。

  五、结论与启示

  公司清算后,股东不得以原公司名义继续经营,否则将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实务中,股东需通过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新设公司承接业务等方式合规经营。同时,法律正通过优化注销程序、推广电子登记等手段,构建更公平、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股东应增强法律意识,避免因冒用行为导致权益受损。

上一篇:公司清算时,员工能否主张2倍经济赔偿?法律角度深度解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