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建设工程合同未约定违约金,如何主张赔偿?

时间:2025-10-11 16:06:36 来源: 作者:

   建设工程合同未约定违约金,如何主张赔偿?

  在建设工程实践中,合同未约定违约金的情况屡见不鲜。2025年《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为无违约金条款下的赔偿主张提供了明确依据。本文将从赔偿范围、举证责任、司法调整规则三个维度,系统解析无违约金合同下的赔偿主张路径。

  一、赔偿范围: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认定

  1. 直接损失的认定

  直接损失指因违约行为导致的现有财产减少,包括:

  已完工程成本:如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

  额外费用:如检测费、律师费、差旅费;

  修复费用:如质量不合格部分的返工费用。

  案例:2025年河北石家庄某住宅项目案中,承包人未按约定使用品牌建材,发包人更换材料产生额外费用50万元。法院认定该费用为直接损失,判决承包人全额赔偿。

  2. 间接损失的认定

  间接损失指因违约行为导致的未来可得利益减少,包括:

  预期利润:如工程按时交付后可获得的收益;

  租金损失:如商业项目逾期交付导致的商户租金损失;

  市场机会损失:如因逾期交付错过政策红利期。

  案例:江苏苏州某工业园区案中,承包人逾期3个月交付厂房,导致发包人错过政府补贴申请期(补贴金额200万元)。法院认定该损失具有可预见性,判决承包人赔偿70%(140万元)。

  二、举证责任:从“谁主张,谁举证”到“合理推定”

  1. 违约行为的举证

  守约方需提供证据证明违约行为存在,包括:

  工期延误:施工日志、监理报告、往来函件;

  质量问题:检测报告、专家鉴定意见;

  转包分包:分包合同、付款记录。

  案例:2025年湖北武汉某商业综合体案中,发包人提供监理报告证明承包人未按进度施工,法院认定违约行为成立。

  2. 损失数额的举证

  守约方需提供证据证明损失金额,包括:

  直接损失:采购合同、发票、付款凭证;

  间接损失:市场分析报告、同类项目收益数据。

  案例:广东广州某住宅项目案中,发包人提供周边同类物业租金合同证明逾期交付损失,法院采纳其证据并判决承包人赔偿。

  3. 因果关系的举证

  守约方需证明损失与违约行为的关联性。例如,若工期延误导致租金损失,需提供租赁合同、商户解约函等证据。

  案例:浙江杭州某写字楼案中,发包人提供商户解约函证明逾期交付与租金损失的因果关系,法院支持其赔偿请求。

  三、司法调整规则:从“形式审查”到“实质判断”

  1. 赔偿金额的裁量规则

  法院在认定赔偿金额时,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合同履行情况:如已完工程比例、付款进度;

  当事人过错程度:如故意违约需加重责任;

  预期利益:如合同正常履行可获得的利润。

  案例:2025年北京某公建项目案中,法院认定承包人因管理不善导致工期延误,但发包人未及时支付进度款亦存在过错,最终判决承包人赔偿60%的损失。

  2. 行业惯例的参考价值

  法院可参照行业平均利润率、同类案件判决结果等确定赔偿金额。例如,某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25年判决中指出,建设工程逾期交付损失可按“日租金×逾期天数×70%”计算。

  3.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若违约方存在恶意违约(如伪造资质、偷工减料),法院可酌情判定其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例如,2025年四川成都某地铁项目案中,承包人因使用劣质建材导致事故,法院判决其赔偿实际损失的1.5倍。

  四、实务建议: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防范”

  1. 合同签订阶段的防范措施

  明确违约情形:在合同中列明工期、质量、转包等违约情形;

  约定损失计算方法:如“工期延误每日按合同总价的0.05%赔偿”;

  设定赔偿上限:如“累计赔偿额不超过合同总价的10%”。

  2. 争议解决阶段的操作要点

  及时固定证据:通过公证、鉴定等方式保存损失证据;

  优先协商调解:通过行业协会、建设主管部门调解降低诉讼成本;

  申请财产保全:防止违约方转移资产导致执行困难。

  3. 司法救济阶段的策略选择

  选择有利管辖法院: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选择对己方有利的法院;

  申请专家辅助人:委托工程造价师、律师等专业人士出庭作证;

  主张惩罚性赔偿:若违约方存在恶意,可同时主张实际损失与惩罚性赔偿。

  结语:法律救济的平衡艺术

  建设工程合同未约定违约金时,赔偿主张的核心在于“证据充分”与“逻辑严密”。2025年的司法实践表明,法院在维护合同自由的同时,愈发注重实质公平与风险共担。对于合同双方而言,需在签约阶段明确违约情形与赔偿规则,避免模糊表述;在争议阶段,需通过监理报告、施工日志等证据固定事实,确保权益主张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唯有如此,方能在法律框架内实现风险可控与利益平衡。

上一篇:建设工程承包人违约责任全解析:法律框架与实务操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