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专利侵权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从“谁主张谁举证”到特殊情形的倒置规则

时间:2025-10-16 09:57:26 来源: 作者:

   专利侵权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从“谁主张谁举证”到特殊情形的倒置规则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直接决定案件走向。2025年《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构建了“一般规则为主、特殊规则为辅”的举证责任体系。本文将从法律条文、司法案例及实务操作三个层面,系统解析专利侵权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一、一般规则:权利人的初步举证义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及《专利法》第六十七条,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需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专利权有效性:提交专利证书、年费缴纳凭证、专利权评价报告等证据。在2025年某法院审理的“无人机避障专利案”中,原告因未提交专利权评价报告,被法院驳回起诉。

  侵权行为存在:提供侵权产品实物、销售合同、宣传资料等直接证据,或通过公证购买、网页存证等方式固定间接证据。例如,某软件公司通过时间戳取证,证明被告官网提供的软件版本侵犯其专利权。

  损害后果关联性:证明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光伏组件专利案”中,原告通过提交市场调研报告,证明侵权产品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12%。

  二、特殊规则: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

  新产品制造方法专利侵权:根据《专利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当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时,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证明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例如,在“锂电池隔膜专利案”中,被告虽主张采用自有技术,但因无法提供生产记录、工艺流程图等证据,被法院认定侵权成立。

  实用新型专利的检索报告要求:根据《专利法》第六十八条,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侵权纠纷,法院可要求原告出具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的检索报告。在2025年某法院审理的“折叠屏手机铰链专利案”中,原告因未提交检索报告,被法院裁定中止诉讼。

  恶意侵权的证据推定:当权利人证明侵权人存在重复侵权、伪造证据等行为时,法院可推定侵权人主观恶意,并要求其承担更重的举证责任。例如,在“生物医药专利案”中,原告提交了被告此前因相同专利侵权被行政处罚的记录,法院据此认定被告存在恶意,并降低其举证标准。

  三、举证责任分配的实务争议点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审查:随着技术发展,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区块链存证等电子证据成为关键。2025年某法院在“智能穿戴设备专利案”中,因被告无法证明其技术团队与原告无关联,结合原告提交的邮件往来记录,认定被告存在接触可能性,进而推定侵权。

  技术特征比对的举证责任:在“机械传动专利案”中,原告主张被告产品侵犯其专利权,但未提交技术特征比对表。法院认为,技术特征比对属于专业问题,原告需委托技术鉴定机构出具报告,否则承担举证不能后果。

  境外证据的公证认证:在涉及跨国企业的专利纠纷中,境外形成的证据需经公证认证。例如,在“半导体芯片专利案”中,原告提交的美国子公司销售数据因未办理领事认证,被法院排除。

  四、实务建议:当事人的举证策略

  权利人的证据收集要点

  提前委托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进行专利稳定性分析,形成专利权评价报告;

  通过公证购买、时间戳取证等方式固定侵权证据;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侵权人的销售数据、成本结构进行审计;

  引入技术调查官或专家辅助人,对技术特征比对、损害后果评估等提供专业意见。

  被告的抗辩证据准备

  针对新产品制造方法专利,保留完整的生产记录、工艺流程图、原材料采购凭证等;

  证明技术来源合法,如提交在先使用证据、公开文献、合作开发协议等;

  主张现有技术抗辩时,提供专利申请日前的技术文献、产品样本等证据;

  针对惩罚性赔偿主张,提交整改记录、和解协议等证明无主观恶意。

  证据保全的申请时机:在发现侵权初期,及时向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防止侵权人转移或销毁证据。2025年某法院在“工业机器人专利案”中,依原告申请对被告服务器进行证据保全,固定了关键技术代码。

  五、未来趋势:举证责任分配的智能化与专业化

  随着《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的深入实施,2025年司法实践正探索以下改革方向:

  技术调查官制度的常态化:法院在审理复杂技术案件时,委派技术调查官参与证据审查、技术比对,提升举证责任分配的科学性。

  区块链存证的司法认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区块链存证具有推定真实性效力,降低权利人的举证成本。

  举证责任分配的类案指引: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专利侵权举证责任分配指南》,针对不同类型专利、不同侵权情形细化举证规则。

  在知识产权竞争白热化的2025年,举证责任的分配已不仅是法律技术问题,更是企业市场博弈的战略工具。当事人需构建“证据收集-风险评估-诉讼策略”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方能在专利侵权纠纷中占据主动。

上一篇:2025年发明专利侵权赔偿:从损失计算到惩罚性赔偿的司法实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