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破产程序启动门槛:2025年企业破产案件受理全解析

时间:2025-10-30 11:15:35 来源: 作者:

    破产程序启动门槛:2025年企业破产案件受理全解析

  当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时,破产程序是解决债务纠纷、实现市场出清的重要法律途径。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顺利进入破产程序,法院对破产案件的受理有着严格的法律要求。本文结合《企业破产法》《民法典》及2025年最新司法实践,系统梳理破产案件受理的四大核心条件,为债权人、债务人及法律从业者提供实操指南。

  一、主体资格审查:谁有权申请破产?

  1. 申请人范围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七条,破产申请主体包括两类:

  债务人:当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可主动向法院申请破产;

  债权人: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单独或共同申请债务人破产。

  2. 特殊主体限制

  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破产需经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同意;

  上市公司:涉及公众利益,需向证监会报告并披露破产信息;

  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法》,破产程序需符合涉外法律审查要求。

  案例:2025年某房企破产案中,债权人因未提供债务人“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证据,被法院驳回申请。后经补充审计报告,证明债务人负债率超120%,法院最终受理。

  二、破产原因认定:企业“病入膏肓”的法定标准

  1. 实质要件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破产原因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务人对请求偿还的到期债务,客观上丧失清偿能力;

  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通过资产负债表、审计报告或实际偿债能力综合判断。

  2. 推定规则

  执行程序转破产:债务人经法院强制执行仍无法清偿债务,可推定其具备破产原因;

  停止支付:债务人书面承认无力偿债或长期拖欠工资、社保,可视为“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司法实践:2025年最高院发布典型案例,明确“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需以专业审计报告为准,口头陈述或单方账目不具证明力。

  三、管辖与形式审查:程序合规的“入场券”

  1. 管辖法院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三条,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法院管辖。住所地指企业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无办事机构的由注册地法院管辖。

  2. 申请材料清单

  债务人申请:破产申请书、企业主体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财产状况说明、债权债务清册、职工安置预案等;

  债权人申请:破产申请书、债权证明、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证据等。

  3. 形式审查要点

  材料完整性:申请书需载明申请人、被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目的、事实理由等;

  证据真实性:审计报告、合同、执行裁定书等需加盖公章或签字确认;

  管辖权确认:跨区域企业需明确管辖法院,避免程序冲突。

  案例:2025年某科技公司破产案中,债权人因未提交债务人“停止支付”的书面证据,被法院要求7日内补正,逾期未补正视为撤回申请。

  四、实质审查与驳回:破产申请的“生死关”

  1. 审查内容

  法院在收到申请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点审查:

  破产原因是否存在:通过债权人提供的执行裁定书、债务人财务报告等综合判断;

  是否存在恶意破产:如债务人隐匿财产、虚构债务等行为。

  2. 驳回情形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十二条,法院可裁定驳回申请的情形包括:

  债务人巨额财产下落不明且不能合理解释;

  债权人借破产申请毁损债务人商业信誉;

  申请材料存在重大虚假

  3. 上诉权利

  申请人对驳回裁定不服的,可在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上诉。2025年某贸易公司破产案中,二审法院因发现债务人存在转移资产行为,撤销一审驳回裁定并指令受理。

  五、实务建议:如何提高破产申请成功率?

  1. 提前固定证据

  债权人应收集执行裁定书、债务人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关键证据;

  债务人可主动委托第三方机构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证明破产必要性。

  2. 规范申请材料

  申请书需明确载明“破产原因”及“证据清单”;

  证据材料需加盖公章或签字,避免使用复印件未盖章的情况。

  3. 关注管辖法院

  跨区域企业需提前确认管辖法院,避免因管辖争议延误程序;

  涉及涉外因素的,需按《民事诉讼法》规定提交公证认证材料。

  4. 防范恶意驳回

  若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要求补正,需在指定期限内提交完整材料;

  对驳回裁定不服的,应及时行使上诉权,避免程序终结。

上一篇:公司注销后合同效力与责任承担:法律风险与维权路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