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劳动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与应对策略:合同到期工厂阻挠离职如何维权?

时间:2025-04-30 14:11:40 来源: 作者:

   劳动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与应对策略:合同到期工厂阻挠离职如何维权?

  一、劳动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与救济路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八条及第八十六条,劳动合同欺诈的法律后果及劳动者救济路径如下:

  (一)劳动合同欺诈的认定与法律后果

  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例如,劳动者提供虚假学历证书、虚构工作经历,或用人单位虚构企业规模、薪资待遇等。

  因果关系与损害结果:需证明欺诈行为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签订合同,且造成实际损害(如工资损失、职业发展受阻等)。

  典型案例:某劳动者伪造本科学历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岗位,后因能力不足被辞退。法院认定劳动合同因欺诈无效,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但需支付劳动者已提供劳动的报酬。

  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欺诈签订的劳动合同自始无效,双方权利义务恢复至合同签订前状态。

  赔偿责任:欺诈方需赔偿对方直接损失(如工资差额、培训费用)及间接损失(如职业机会损失)。例如,用人单位虚构高薪待遇诱使劳动者离职,实际工资低于约定,需赔偿工资差额及劳动者因离职产生的社保断缴损失。

  行政处罚: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用人单位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

  (二)劳动者遭遇欺诈的救济路径

  协商与投诉

  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纠正欺诈行为(如补足工资、补缴社保),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劳动仲裁与诉讼

  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主张合同无效、赔偿损失,或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若用人单位未交付劳动合同文本)。

  证据留存

  劳动者需留存欺诈证据(如虚假学历证书、薪资承诺记录)、劳动关系证明(如工资流水、考勤记录)及损失证明(如社保断缴凭证、培训费用发票)。

  二、合同到期工厂阻挠离职的维权策略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四条及第五十条,合同到期工厂阻挠离职的维权路径如下:

  (一)劳动者合法离职的权利基础

  合同到期劳动关系终止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劳动关系自动终止,劳动者无需用人单位批准即可离职。

  离职程序与通知义务

  劳动者应提前30日(试用期提前3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离职意向,并留存送达记录(如EMS回执、邮件截图)。

  (二)工厂阻挠离职的常见情形与应对策略

  拒绝办理离职手续

  情形:用人单位以“未招到接替人员”“工作未交接完毕”为由拖延办理离职手续。

  应对策略

  书面催告用人单位限期办理,并明确告知逾期将承担法律责任;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其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改正。

  克扣工资或押金

  情形:用人单位以“未完成交接”“造成损失”为由克扣工资或拒不退还押金。

  应对策略

  申请劳动仲裁,主张工资差额及押金返还;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证件或收取押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并处以罚款。

  威胁“影响背景调查”

  情形:用人单位以“离职原因不利于再就业”为由威胁劳动者。

  应对策略

  留存威胁证据(如录音、聊天记录),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用人单位出具虚假离职证明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三)劳动者维权的核心证据与流程

  核心证据

  劳动合同、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离职通知送达凭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记录(如邮件、短信)。

  维权流程

  协商:与用人单位友好沟通,明确离职意愿及法律依据;

  投诉: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提交证据材料,要求其介入处理;

  仲裁:若协商、投诉无果,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主张工资差额、押金返还、赔偿金等;

  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服的,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一篇:一年未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