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老板要求签订不合理合同,劳动者如何有效维权?

时间:2025-05-09 11:39:21 来源: 作者:

   老板要求签订不合理合同,劳动者如何有效维权?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八条及《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若存在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等情形,劳动者有权拒绝签订或主张合同无效。2025年,随着劳动纠纷中“合同条款不合理”诉求占比达28%,司法机关对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制定“霸王条款”的审查力度显著加强。本文结合最新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及司法裁判规则,从不合理合同的认定标准、维权路径、证据收集要点、用人单位法律风险及劳动者防范建议五方面,为劳动者提供系统性实操指南。

  一、不合理合同的认定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以下情形属于不合理合同: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典型条款:约定“劳动者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加班费”;

  法律后果:该条款无效,用人单位仍需履行法定义务。

  免除用人单位法定责任

  典型条款:约定“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工伤由劳动者自行承担”;

  法律后果:该条款无效,用人单位仍需承担法定责任。

  排除劳动者主要权利

  典型条款:约定“劳动者无权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随意调岗降薪”;

  法律后果:该条款无效,劳动者仍享有法定权利。

  显失公平

  典型条款:约定“试用期长达12个月”“违约金高达劳动者年薪的50%”;

  法律后果:劳动者可请求撤销该条款。

  二、劳动者维权路径

  协商解决

  操作要点: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协商,指出合同不合理之处,要求修改或删除相关条款;

  留存证据:保存协商记录(如录音、微信聊天记录)。

  投诉举报

  投诉对象: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责令用人单位改正;

  处理结果:劳动监察部门可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并责令其与劳动者重新签订合同。

  劳动仲裁

  仲裁请求:主张合同条款无效或部分无效,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因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

  仲裁时效: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诉讼维权

  诉讼理由:以《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为依据,请求确认合同条款无效;

  判决结果:法院可判决合同条款无效,并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劳动者损失。

  三、劳动者维权时的证据收集要点

  合同文本

  留存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原件或复印件;

  标注不合理条款的具体位置及内容。

  协商记录

  录音、录像、微信聊天记录(证明劳动者曾提出异议);

  会议纪要、书面沟通函(证明劳动者曾要求修改合同)。

  损失证明

  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证明用人单位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或加班费);

  医疗费用单据、工伤认定书(证明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导致劳动者损失)。

  四、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建议

  法律风险

  合同无效:不合理条款被认定为无效,用人单位仍需履行法定义务;

  行政处罚:劳动监察部门可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

  民事赔偿:用人单位需赔偿劳动者因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

  防范建议

  依法制定合同: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不得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或排除劳动者权利;

  充分协商:与劳动者就合同条款进行充分协商,确保条款公平合理;

  留存证据:保存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协商记录,证明用人单位已履行告知义务。

  五、典型案例:不合理合同的司法裁判尺度

  案例1:免除社保缴纳义务的条款无效

  2025年,北京某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约定“劳动者自愿放弃缴纳社保”。法院判决:

  该条款违反《社会保险法》强制性规定,无效;

  用人单位需为劳动者补缴社保,并支付因未缴纳社保导致的医疗费用损失。

  案例2:排除劳动者解除权的条款无效

  2025年,上海某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约定“劳动者无权解除劳动合同”。法院判决:

  该条款违反《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无效;

  劳动者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案例3:显失公平的违约金条款被撤销

  2025年,广州某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高达劳动者年薪的50%”。法院判决:

  该条款显失公平,劳动者可请求撤销;

  用人单位需退还已收取的违约金。

  六、实务建议

  劳动者

  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条款,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异议;

  留存合同文本、协商记录等证据,避免口头约定;

  发生争议时,及时通过协商、投诉、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维权。

  用人单位

  依法制定合同条款,避免“霸王条款”;

  与劳动者充分协商,确保条款公平合理;

  定期对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避免法律风险。

  结论

  面对用人单位要求签订不合理合同,劳动者可通过协商、投诉、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用人单位应依法履行义务,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合理引发法律纠纷。法律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求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唯有平衡双方权益,方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上一篇:五年未签劳动合同的赔偿计算与维权路径深度解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