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

分享:

在线留言 message

姓名(*)
姓别:
电话(*)
留言:

注:“ ( * )”号为必填项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讯 > 行业新闻

劳动仲裁期间公司“跑路”了?法律教你见招拆招!

时间:2025-10-28 10:47:24 来源: 作者:

   劳动仲裁期间公司“跑路”了?法律教你见招拆招!

  一、公司搬迁≠仲裁终止:法律程序如何衔接?

  当劳动仲裁程序进行中,用人单位突然搬迁至新地址,劳动者首先需明确:公司主体资格未灭失,仲裁责任仍需承担。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若公司搬迁后未注销原注册地,劳动者可继续向原仲裁委申请;若公司变更注册地至新址,则需向新址所在地的仲裁委重新提交申请。

  操作要点

  立即联系仲裁委:通过电话、书面函件或线上平台,向原仲裁委说明公司搬迁情况,确认是否需要变更管辖或补充材料。例如,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仲裁委曾处理一起案例,某科技公司仲裁期间将办公地迁至通州区,仲裁委经审查后,因原合同履行地仍在朝阳区,决定继续由朝阳区仲裁委审理。

  更新送达地址:若公司搬迁导致法律文书无法送达,劳动者需提供公司新地址的工商登记信息、租赁合同或物业证明,确保仲裁程序不受阻。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用规定方式无法送达的,可公告送达,但公告期(通常60日)会延长仲裁周期。

  二、证据链加固:搬迁背后的关键证据收集

  公司搬迁可能引发“恶意逃避责任”的质疑,劳动者需重点收集以下证据,形成完整证明链:

  搬迁通知与公告:包括公司内部邮件、微信群通知、搬迁公告照片等,证明公司未提前协商即单方面变更工作地点。例如,2025年上海浦东新区某案件中,劳动者提供公司张贴的《搬迁通知》,明确“3日内完成搬迁,未到岗者视为自动离职”,仲裁委据此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合同。

  新址运营证明: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现场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证明公司已在新址实际经营。若公司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分离,可要求仲裁委向市场监管部门调取《企业登记基本情况表》。

  财产线索:包括公司银行账户信息、设备清单、房产抵押记录等,为后续执行阶段提供保障。2025年深圳市南山区仲裁委曾要求劳动者提供公司名下车辆信息,最终通过查封车辆促成调解。

  风险提示:若公司搬迁后注销工商登记,劳动者需依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在清算程序中主张债权。若清算组未通知债权人,可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十一条,要求清算组成员承担赔偿责任。

  三、管辖权争议:跨区域仲裁的解决路径

  若公司搬迁至外省,劳动者可能面临“原仲裁委不管、新仲裁委不接”的困境。此时需分情况处理:

  劳动合同履行地优先: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若原合同履行地(如劳动者实际工作地)未变更,劳动者可坚持向原仲裁委申请。例如,2025年广州市天河区某案件中,公司总部迁至佛山,但劳动者工作地点仍在广州,天河区仲裁委依法受理并裁决。

  协商管辖与指定管辖:若原仲裁委以“超出管辖范围”为由拒绝受理,劳动者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向共同上级法院(如省高院)申请指定管辖。2025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曾发布《跨区域劳动争议管辖指引》,明确“因企业搬迁引发的争议,由原合同履行地法院优先管辖”。

  四、执行阶段:如何破解“人去楼空”的执行难?

  若仲裁裁决生效后,公司仍拒不履行且无财产可供执行,劳动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申请追加被执行人:若公司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依据《公司法》第六十三条,申请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要求其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2025年杭州市西湖区法院曾判决,某公司股东因财产混同,被强制执行个人房产。

  限制高消费与列入失信名单:向法院申请对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禁止其乘坐飞机、高铁、入住星级酒店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违反限制令的,可处以罚款或拘留。

  刑事追责:若公司恶意转移财产、隐匿资产,情节严重的,可依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向公安机关报案。2025年成都市公安局曾立案侦查一起案件,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将资产转移至境外,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五、典型案例启示:搬迁不是“免责金牌”

  2025年5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某制造公司仲裁期间将生产线迁至河北,并注销北京分公司。劳动者提供公司搬迁视频、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证明等证据,仲裁委裁决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12万元。公司拒不履行,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后,法院通过“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冻结其关联企业账户,最终促成全额执行。

  法律提示:公司搬迁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未经协商单方面变更工作地点,劳动者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主张“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要求解除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为: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

上一篇:劳动仲裁执行难?掌握法院管辖权规则是关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资讯

'); })();